关注 | 学生自杀名单越来越长, 生命该如何承受“教育之轻”?
精 彩 导 读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觉得自己已长大,对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有了很大期待,会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还不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有孩子会把这种担忧无限放大,却又无法排遣,最后就会把自己压垮。
3月19日,沈阳一名高三女生趁母亲做饭跳楼自杀身亡,不到一天,同一小区又一名高中女生从4楼跳下,遇好心人送往医院。
将日历往前翻。
2月16日一名初二学生从学校5楼跳下,经救治暂无生命危险。
2月15日,年仅14岁的上海市初一学生赵某某从小区高层跳下身亡。
2月14日,15岁初二学生卢某的尸体在上海市某小区的草丛中被发现。
数据调查显示,2016年几乎每一个月都有生命凋零,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新闻不胜枚举,令人触目惊心。
赣州自杀学生的遗书
截止3月27日,“中学生自杀”条目在百度有480万的搜索结果,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更让人心头一颤——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中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惊涛骇浪”的青春期,
孩子到底怎么了?
触目惊心的案例,不由让人如坐针毡:孩子,你到底怎么了?
上海市中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余舟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觉得自己已长大,对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有了很大期待,会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还不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有孩子会把这种担忧无限放大,却又无法排遣,最后就会把自己压垮。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看来,青春期是个心理和生理巨变的“惊涛骇浪期”,这时候的孩子矛盾多又封闭,尤其当这种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发生冲突时易引发极端行为。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比如同伴的欺凌,老师的几句尖刻的话等都有可能引发危机”。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其中57例报道了明确自杀原因的案例显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批评”等是导致学生自杀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拥抱”死神,
“凶手”到底是谁?
应试教育的压力
应试教育的压力,压迫了学生,也扭曲了所有关系。
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压死人的稻草。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突然去了,没有人能猜透为什么,没有前兆、没有导火线,突然之间,孩子选择了离开。
另外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师生关系由此被扭曲,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呵护与敬重的关系。老师成了恐惧的象征,学生成为被辱骂和羞辱的对象。
除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也会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变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83.6%的中学生家长要求孩子考到班级前15名,小学家长的期望更高。“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变化时代,个体焦虑与社会焦虑并存且相互影响。中小学生与家长都在焦虑,其中孩子的学习状况及其成绩可能会成为加剧家庭焦虑与紧张的导火线。”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系教授朱益明说。
家庭教育的不当
“大量的统计数据及经验观察表明,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自杀不是一个病态现象,而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认为,“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在无意识地剥夺这种意义感。
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
另外有些父母自身关系不好,对孩子感情上的关注很少,孩子从小感到“世态炎凉”,可能变得自卑、抑郁,在遇到挫折时,可能采取轻生方式。
生命教育的缺失
“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上海市中学教师、心理咨询师余舟以往接触过的中学生咨询案例中,她发现这些对生命发问的声音已悄然在青春期的孩子心中叩响,“然而关键是我们的生命教育是否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帮助孩子抵抗这些质疑、空虚、挫折等,让他们明白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系教授朱益明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增多也在于当代青少年对生命及其价值的认知不成熟,“一方面中小学生越来越有自我存在感,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并不清晰,在面对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或外部批评时感觉不到自我及其价值,会试图通过自杀来进行‘对抗’或实现‘解放’”。
深圳市某区各中小学随机选取近千名中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状态的现实是主体意识缺失、归属意识淡漠。中学生缺乏生命教育力度,存在生命教育盲区。
16%的中学生表示生命教育“非正规地接受过一点”,16%的中学生表示“一无所知,没有接受过”,18%的中学生表示“说不清楚”。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则缺乏对生命、生命教育的开展形式、生存技能的正确认识。其实,连大学生自杀的问题,主要也是源于中小学阶段心理埋下的隐患。很多老师、家长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青少年走极端以自杀处理问题的后果。
拯救孩子要走这三个步骤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胡雄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性格是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这是一个孩子性格成长的三个步骤。
家长: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并行
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问题。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过分宠爱孩子,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会诱发孩子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挫折。家长不应该对青少年有过度的保护,而是让他们通过自身实践,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塑造坚韧的品格,也应该让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实现个人价值。
那么具体说来,父母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呢?
1
“笑脸相迎”
孩子一回家,家长就要满脸笑容地招呼他,并问他:“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好玩的事吗?”你的问话会引导孩子,让他觉得上学是一件美好的事。家长千万别劈头盖脸就问:“数学考几分?”孩子一听,马上压力就来了,怎么能轻松应对学习呢?因此笑脸是最好的沟通,笑话是最甜蜜的开心果,家长有时也可讲讲笑话给孩子听,这样孩子的情绪也可以变好起来。
2
用“镜子”看孩子
放大镜:把孩子的优点放大来看。孩子一有好的表现,就立刻称赞他说:“你好棒喔!”“你真聪明!”以此增强孩子的荣誉心和自信心,他就会变成有责任感的孩子;
缩小镜:把孩子的缺点缩小来看。对孩子的无心之错,家长要多宽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他后,再陪他检讨改进的方式,如此降低孩子的挫折感,也鼓舞他重新奋发的勇气;
望远镜:把孩子的前途放远来看。追求的目标放大了,对于眼前一两次模拟考的挫败,就不会太在意,眼光保持高远的心态,才能勇往直前,获得最后胜利。
3
掌握情绪平和三原则
不生气:说话时不生气,生气时不说话。家长一生气就会说出不理性的话,伤了和气和感情。
不嘲讽:避免说风凉话或指桑骂槐。嘲笑让孩子丧失自尊,讽刺让孩子产生敌对心态,家长要谨言慎行,才不会让敏感的考生,受到无辜的伤害。
不闹翻:亲子间有争执时,要理解才能谅解,妥协才能解决。否则一旦闹翻了,不仅伤害了亲情,也阻断了沟通的桥梁。
4
感同身受
快乐分享可增倍,忧伤分担可减半。家长要当孩子的知己好友,就要做到下列两件事:
分享喜乐:孩子有高兴或得意的事跟你说,你要开心地陶醉在他愉悦的情境里,跟随他的情绪共舞,所以他笑一声,你要笑三声,表示你听了比他更开心,这样他的快乐就会增加一倍。
分担忧伤:孩子有伤心或难过的事向你诉苦,你也要表现出同情、理解的态度,接纳他的情绪垃圾后,再给予贴心的拥抱和安抚的话语,。所以他哭一分钟,你要哭三分钟,表示你比他更难过,这样他的忧伤就可减少一半了。
老师:要当好学生和家长的桥梁
学校既是学园、花园、乐园,还应该是个家,一个温暖的家,学校要以情育人,以爱感人。
作为学校的主体,老师除了对于学生的教育,与家长、学生沟通技巧也是不可忽略的。已有10年从教经验的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班班主任高延钰说,除了打电话、短信等手段,每到寒暑假,他还会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家访。“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都在青春期,比以前孩子娇气一点,很容易做极端的事情。”高延钰说教育学生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要充分挖掘,将其放大。“错误需要‘点到为止’,手上的疤痕,如果每天都抠,很难痊愈的。”
具体到面对孩子自杀的隐患,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交往、情绪、行为的动态变化,与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无故缺课的学生,立即通知监护人。
勿给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注意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
教育全体学生,若发觉有征兆性异常情况出现,如流露出自杀意念或企图的同学,立即报告老师。
警惕学生身上任何细微的征兆性的异常变化;相信你的怀疑,学生可能自杀,并直接地提问其是否正在考虑自杀,如果这样,是否有自杀计划。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的监护人,并建议其向心理医生求助。
不要对学生所告诉你的自杀意念表现出震惊。不要与其辩论自杀是对还是错,或问他们你自己是否称职。不要承诺保守自杀企图的秘密。
如果你认为自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应让人守护着,确保其安全,通知其监护人,积极地与其呆在一起时刻关注着。
社会:营造敬畏生命的氛围
“生命教育也不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余舟说,“我们好几年的教育,也不一定能抗衡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如影视、文学、网游中,耳濡目染的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经得起风雨的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整个社会如果能营造出对生命的敬畏氛围,那么潜移默化地,中学生对生命存在的认知也会受到影响。
“无论什么教育,我们的目的绝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孩子成长,使孩子将来可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齐备,学生才能后顾无忧,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在学校一名高中女生跳楼自杀时,反思道。
参考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初中生自杀个案警醒:生命该如何“教育”》
大河网-大河报 《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报告:5个中就有1人想过自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全国中小学生自杀原因调查》
人民网 《自杀已成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 如何预防悲剧?》
澎湃网 《青海一初中生服毒自杀留遗书称遭同学欺凌,校方:我们没责任》
南方日报 《全社会一起加强生命教育》
兰舟育儿的那些事 《开学季,为什么孩子频频跳楼自杀?》
白山在线 《“长春学生自杀”,家长啊~别再让孩子为自己的面子读书!》
高中生学习《1/5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原因竟然是...》
编辑:祝颖丽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根据上述参考材料综编而成,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编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特稿 | 佐藤学:教师要成长,就要改变有黑板有课桌的教学方式
独家 | 国家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也太不会爱孩子
名人堂 | 对话著名演员田少军:用静听呼吸般的方式教授每个孩子